紫玉袍核心产区为四川宜宾天宫山顶仙村,长江云崖之上,主峰皇天顶下,海拔1200余米,在茶马古道“蕨商古道”重要关口上,1959年在宋代古茶园基础上重新开辟成:皇天顶茶园、南天门茶园、古寨茶园(泰兴寨、天马寨)三座茶园共680亩。
天宫山临于江岸,江雾为茶树生长带来适宜的湿度,80%的森林覆盖率为茶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,高耸的山岩为茶树提供了丰富的矿物质,天宫山古茶王为我国长江上游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千年古茶树,制作的紫玉袍红茶口感清甜,芳香雅致。
顶仙村为国家传统文化名村,也是紫玉袍红茶的核心产地。
紫玉袍茶树属于古种老川茶树,全是种子繁殖茶树(普通茶树的扦插繁殖只有须根,种子繁殖的主根发达,可吸取深岩矿物质),主要分为纯紫种、紫芽玉叶种、玉叶种三个泛类,纯紫种约占5%,紫芽玉叶约占30%,玉叶种约占65%,茶叶品种的多样性为紫玉袍的复合香型奠定了基础。紫玉袍母树为群体种老川茶,涵盖了大叶种、中叶种、小叶种,母树自然孕育了上千个品系的优良茶树。
茶园现存古树十六棵(上世纪80年代有几棵古树毁于雷击),其中大叶苦茶(秃房茶)最大古树周长135厘米(离地40厘米测),树高35米,中、省茶科院和日韩专家现场考证,是国内外专家首次在长江上游地区金沙江以北发现的大型古茶树。其中紫玉袍小叶种灌木型的古茶树周长50cm(离地40厘米测),都属于较为珍惜罕见的古茶树。
茶香之妙,非龙麝可比。
紫玉袍之香,丰富多变,新茶以嫩果香逐渐转化成玫瑰香,又逐渐转化为兰花香,而又渐渐浓烈,有熟果香,渐微有梅子味,数月一变,为紫玉袍之特色。
紫玉袍干茶条索黑泽有微霜,沏泡茶汤金黄明亮,十泡尚有余香,叶底细嫩,嫩叶断有玉丝。
据传明朝正统元年,一代帝师周洪谟公离开故乡宜宾,随父亲异地任官而就学,临行前得好友赠予故乡茶,因其茶紫芽玉叶而命名为紫玉袍,好友赠茶祝福周洪谟公早日高中,紫袍玉带学五车,精行俭德济天下,正统十年,时年23岁的周洪谟公果然进士及第,殿试榜眼,官至礼部尚书,领帝师太子少保衔,为明孝宗朱佑樘之师,孝宗皇帝励精图治创建弘治中兴与周洪谟公悉心教导不无关系。周洪谟公为官兼济天下,整顿国子监怠学之风,修正精简朝廷礼仪用度,安置荆襄百万灾民,安定西南少数民族,六十九岁辞官归乡,捐尽家资重建翠屏书院,修路铺桥,修订宜宾各地之地方志,临死前上书孝宗皇帝《安中国定四裔十事》,而后注释《尚书》时端坐而逝,孝宗感念其忠勤一生,赐谥号“文安”,葬于长江、金沙江、岷江三江汇流之处白沙湾,五百年后遭掘发现尸身不腐,一周姓好人重敛安葬,后世称其为数百年来德行至高、学问至高、官居至高之第一人,尊其为西蜀小圣人,紫玉袍祖师;长江第一城的宜宾茶文化历史悠久,紫玉袍红茶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,紫玉袍之名随周洪谟公进士及第的故事流传了数百年,在传统文化中,紫色为中天北极之色尊贵至极,玉为圣王之器君子之德,袍泽之谊友谊长存;紫玉袍已化为学业有成、紫袍玉带、袍泽之谊的茶语。
|
|
|